
中国的监测也提示卒中呈年轻化趋势,平均发病年龄约在65岁,但更年轻的人群占比在上升,值得重视。
很多人以为“真梗”一定来势汹汹、不能自己恢复,其实不少患者在发病前有过“像好像没事”的短暂提示。我更在意的三个早期信号。第一类是突然的一侧脸、胳膊或腿发麻发软,说话含糊或听不懂别人说什么,几分钟到一小时缓解——这常常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部短时供血不足,症状很快自行好转)”。研究显示,TIA后90天内发生脑梗的风险约10%–18%,而且风险在起病后48小时内最高,所以“好了”不代表“没事”。
第二类是单眼突然像被拉下黑帘子,几分钟内又恢复——医学上叫“一过性黑蒙(单眼短暂失明,多与颈动脉狭窄或微小血栓相关)”。它本质上也属于缺血性事件的“亲戚”,需要尽快去医院评估心脑血管与颈动脉。
第三类容易被忽视:突发天旋地转、走路打飘、两眼看东西重影、说话含糊,但没有明显手脚无力。此情况往往牵涉小脑或脑干的“后循环”——负责平衡协调的供血区域,却常被误诊为“颈椎不适”或“低血糖”,从而延误诊治。权威机构把它们同样列为需要警惕的卒中相关症状。
遇到上述任一情况,别等待观察,更不要自己“扛一扛”。在大多数国家/地区,公众教育都强调一个简单记忆法FAST:脸不对称(Face)、胳膊无力(Arm)、说话不清(Speech)、立刻求助(Time)。越早到院,医生越有机会在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减少后遗症。
为什么年轻人也会遇到脑梗?和我们每天的选择密切相关:血压长期偏高却不自知,熬夜、久坐、体重上升,血脂与血糖控制不理想,抽烟或电子烟,周末高强度应酬饮酒等,这些都会让血管更“脆”。CDC在解读年轻人卒中增加的趋势时,把不少因素指向了心代谢风险在工作年龄段的累积。我的建议很朴素:家里备一个上臂式血压计,早晚固定时段量;体重和腰围用笔记下来,连续观察;体检里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谱当作“年度KPI”;能步行时,勿依赖电梯;能走路时,不轻易叫车。建议每日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快走锻炼,每周至少坚持5天,以践行健康生活之道。
还有两个常被问到的“该不该”:有人觉得“怀疑是小中风,先嚼片阿司匹林再说”。临床共识是——不要自行启动抗栓药(抗血小板或抗凝),尤其在未排除出血或其他禁忌时;是否用药、用什么药、用多大剂量、用多久,需要医生在影像和分型明确后决定。指南与综述均强调TIA/轻型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规范评估与个体化二级预防,但并不支持公众“先吃为敬”。
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别开车自己去,叫救护车;就诊时,请携带既往病历、详细的用药清单,同时明确记录起病时间,以便医生更精准地了解病情,给予恰当的诊疗建议。平时则把“会不会是我想多了”换成“我愿意提前10分钟到医院”。对多数人来说,成本就是一趟急诊,收益可能是一段完整的人生。
关于“信号”的边界问题,亦需清晰阐明。此边界界定明晰与否,关乎诸多后续事宜,故有必要精准言说,以绝混淆与歧义之虞。并非所有的头痛、眩晕、手麻都意味着脑梗;但“突发”“单侧”“进行性加重”“伴说话或看东西异常”的组合,值得你把它当回事。对公众而言,识别FAST并不等于自我诊断,而是把你送到正确的地方、在正确的时间点接受正确的评估与治疗。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协会列出的警示清单里,也把突发的视物困难、行走不稳、严重头痛等放在了和“口角歪斜、胳膊无力、说话不清”同样重要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