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净化门户网! 会员服务| 无图版| 手机版|
您好,欢迎! 隐身 | 商务中心 | 资金0 | 积分0 | 退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推动江西生态文明建设需三力合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31  浏览次数:432
核心提示: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批准通过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这是继福建省后第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批准通过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这是继福建省后第二个获批的《实施方案》,标志着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国家工程层面,意义非同寻常。从《实施方案》和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等文件中,可以看到江西省全面推动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决心和细致部署,令人鼓舞。

    长期以来,江西省积极推进许多生态文明重大工程。例如,“山江湖工程”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跨世纪大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工程,以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为发展战略,被联合国专家誉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范。2014年起,江西全境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划定3条红线,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河长制,构建四级联动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将8公顷以上城区湿地纳入省重要湿地管理。

    中央把福建省、江西省、贵州省列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有深刻含意的。这些地区都是生态条件较好但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地方,把这些地区作为生态文明试验区,是为了探索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做到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如果这条路走出来了,将具有世界意义,因为“一带一路”战略也面临着类似的难题,即如何在建设基础设施和工业化项目时,不损害当地的生态环境。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是非常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在今后3年多时间内,要实现《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无疑是个艰巨的挑战。因为江西省的特点是生态环境好但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较大缺口,要在短时期内实现这种超越式推进,成为全国样板,必须采取一定的非常措施。

    江西省现在确定的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样板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等4个战略定位,以及提出的构建最严格的环境保护与监管体系、促进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等6项重点任务,都是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这些定位和任务,聚焦到一点,就是如何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强调保护好生态环境,而是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生活富裕和社会进步。具体而言,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是做好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和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这两篇文章。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大动力。推进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千百万人的实践和奋斗。这种奋斗要持续很长时间,因此需要为他们提供持久而强大的动力。任何事物发展的动力都来自于外部和内在两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这样。这些动力包括推动力、拉动力和行动力,三力合一,构成建设生态文明的驱动力。

    推动力:对经济发展进行从严从紧的环境约束和倒逼

    对经济发展提出比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就是从经济活动的外界施加一个提高发展质量的推动力。这不是要停止经济发展,而是要增强经济发展的市场竞争力。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发现,适当的环境管制有利于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增强产品和产业竞争力,这被称为“波特假说”。事实上,在同样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上,如果环境约束较严,则容纳的经济活动规模就越大,所以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种从严的环保约束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是与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的。

    江西省作为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本来严格的环保约束可以延后一点,但现在进入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特殊时刻,需要采取非常措施。所以,实施严格环保约束的时间段有所提前,这是江西样板的第一个特点,即不再走先宽松再收紧、先破坏再恢复的老路。

    从严从紧的环境约束和管制可以通过严格的产业政策、环境管理、司法管制、政治约束等方式来实现。

    第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列出各地区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对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比较弱的地方,或生态环境优良需要作为生态屏障保留的地方,要划出生态保护红线。对环境容量不足和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控制计划的地区,严格限制新建和扩建有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

    第二,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和执法。强化各级环境保护督查,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依法关闭环境违法企业,确保2017年底前完成对全省11个设区市的综合督查工作。落实网格化管理要求,强化对全省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惩处偷排、超标排放、私设暗管等恶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司法系统介入资源环境领域,按照《环境保护法》和“两高”司法解释,加强环境污染案件的审理和判决。

    第三,强化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把环境保护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阶段,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强化环境保护的把关和引导作用。从环境保护方面提出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建议。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决策,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论证,必要时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把环境保护作为全省经济调控政策的主要标准和重要手段。

    第四,实行严格的追责问责机制。严格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对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过失或不作为进行动真格、不手软的从严管理,下狠心撤换一批不合格的干部,树立制度权威。对排放污染造成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依法追究行政或法律责任。

    拉动力:对绿色经济发展给予激励和引导

    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体系,是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不二选择。发展绿色经济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对原有的经济系统进行绿色化改造,从中产生新的经济价值;二是大力发展那些对生态环境影响比较小的绿色产业,把江西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财富。

    在这两方面,江西省都具有特殊优势。因为江西省的工业化处在中等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开始暴露出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问题,此时进行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潜力最大,收益最高。同时,江西省的生态资源保留得比较充分,森林覆盖率超过60%,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发展绿色产业正当其时。激励政策是绿色发展的拉动力,谁走绿色发展之路就使谁获益。通过制定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激励性政策,可以增强江西绿色发展的爆发力,取得后来居上之效,这是江西样板的第二个特点。

    这些激励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生态环境产权制度。按照“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要求,对部分生态环境资源进行确权,确定可用于支撑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规模,让产权承包者在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前提下,获得法定的资源开发收益。

    二是采取提高资源产出率的鼓励措施。利用好国家已经制定的促进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环保产业等的鼓励性政策,用法规形式确立对循环利用资源的经济活动给予减税、补贴等优惠措施。对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等行为,给予奖励或补差。建立清洁产业技术研发支持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平台等,支持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

    三是创设有利于绿色经济的金融政策。列出予以支持的绿色产业清单(正面清单),出台配套的绿色信贷、污染责任保险、绿色投资等环境经济政策。把产品消费后的处置责任前移到生产者,激励生产者按照环境友好的理念进行产品设计。适当提高水、电、煤等资源价格,促进企业采用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工艺。

    四是实行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干部选用制度。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依据,改革干部考核评价和任用制度,优先提拔重用那些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方面成绩突出的干部。

    行动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社会有活力,事业才兴旺。江西省作为革命老区,在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方面具有特殊的历史传统和经验优势。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得天独厚的支持,这是江西样板的第三个特点。

    依靠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建设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关键是使悠久和深厚的赣鄱文化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舞台上重新焕发生机。赣鄱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逐步发展出来的江西本地文化,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属性:一是强调人与自然相宜的耕读生活,这成为数千年中国精细农业延绵不绝的认知基础;二是强调与时俱进、创新图强的精神气质,首创意识强烈,使江西成为革命斗争的首兴之地。这些特征都是今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需要的文化和精神特质。

    兵民是胜利之本。推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走群众路线,打人民战争,从政府包办向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综合作用转变。

    第一是塑造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环境伦理。对企业家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媒体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公益宣传。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国民教育体系,让生态文明知识理念上课本、进社区、入工厂。加强对儿童的环境教育。

    第二是践行绿色生活。节水,节电,节约材料,循环使用废弃物质,不购买过度包装的物品。倡导绿色出行,选购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参加绿色生态旅游,减少一次性产品消费。进行垃圾分类,创建绿色社区。

    第三是保障社会公众环境权利。扩大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鼓励公众监督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环保工作,向地方政府建言献策,对失职行为给予批评。开辟门户网站、政务微博、报刊、手机报等权威信息发布平台。依法维护环境权益,进行环境公益诉讼。支持必要的建设项目,克服“邻避效应”。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途径反映环保要求。有序发展社会组织,发挥环境社会组织对群体性事件的缓冲和化解作用。

    第四是鼓励民间绿色科技创新。发起绿色社会运动,倡导“我是绿色发明家”理念,鼓励公众从生活细节中发现和发明各种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好方法。培养青少年对绿色发明创造的信念和兴趣,为社会的绿色发明创造提供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向中小企业提供提高研发能力的专业培训,支持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万众创业,大众创新”。设立“全省绿色创新工程”和“绿色科技创新奖”,对公益性绿色发展科技研发进行专项资金支持。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环保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06642号-1 |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