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并不是所谓的第三方检验机构首次引发争议。2012年,绿色和平组织发布报告称吴裕泰、张一元等国内9家知名品牌的18种茶叶含有至少3种农药残留即引发强烈反弹,业界直指其混淆农药残留与农药超标,未采用中国国家标准的检测思路和目的令人生疑。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我国食品生产和监管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激增,食品第三方检验市场迅速扩容。与此同时,由于准入门槛低又缺乏他律,检验机构鱼龙混杂、检验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开始凸显,个别机构动机不纯,提供的检测报告不公正、不科学,食品第三方检验急需监管。
第三方检验缘何惹众怒
“他们自己也说了,这些送检的产品符合所有的国家标准。而他们选取的检测项目是不在国标之中但‘他们认为’可能带来健康风险的。这一理念看起来无可厚非,但操作起来问题很多。项目不在标准之中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该物质的安全性评估缺乏科学数据,由此来判定‘安全’’有害‘并不靠谱;另一种是食品中的含量根本到不了’过量‘’有害‘的地步,所以没有必要制定标准。”果壳网知名科普作家云无心撰文指出,“这个所谓的’第三方独立测评‘,类似的问题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一贯如此。他们的测评思路就是错误的。”
而另一位知名食品安全科普专家钟凯则在发布第一篇有关食品中矿物油科普辟谣文章后,又怒而推出题为《网络黑关公效忠德国主子,卑鄙手段抹黑中国食品安全!》的微文,不仅指出该机构所有测评报告“都是一个路数,恐吓、抹黑、信息操纵、移花接木、断章取义、心理诱导,手段卑鄙,毫无职业操守”,更建议“媒体朋友们不要动不动就把这样的黑公关称为’独立第三方测评机构/平台‘,充其量是’自称独立第三方的网络公司‘。”
此次优恪网矿物油事件,专家普遍诟病其混淆了从食品接触材料迁移到食品中的矿物油的量和食品中的矿物油含量两个指标,前者标定的是品质,而后者才关系到安全,并且事实上所有涉及品牌全部符合国家标准。但更令业界愤怒的是本应是食品安全专家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变身“砖家”,令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消费者根本无从分辨,制造不必要的恐慌,恶化产业生态。
“这个检测报告的发布很巧妙,按照国家标准所有的相关产品都是合格的,所以它没有判定样品是否合格,而是采用了评级的办法。D级的评级很容易让媒体和公众误解,认为产品有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食品企业法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选择以往食品行业并不十分了解和关注的物质,特别是国内还没有标准的物质进行检测,是这种所谓的第三方检验机构的惯用手段。“但老百姓谁知道这个,这些机构在老百姓眼里就是专家,你越辟谣他越信得欢。这样的检测怎能不令食品企业人人自危?”
而仅仅就在2月27日国新办的发布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在提到食品安全谣言问题时特别指出:“建议大家不要轻易使用有毒、致癌这些渲染性字眼。食品安全的报道既要考虑报道本身,又要考虑报道的社会影响,一定要客观、公正。”毕井泉说,他支持媒体揭露谣言,批评制假售假,但不能哗众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