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实情的人可能会臆断,贵州作为后发展地区,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者之间,容易倒向后者。但实际上,贵州坚持住了“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十二五”期间,贵州累计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3080万吨,提前两年超额超范围完成国家下达的1450万吨任务。这就是“两山论”中的“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具体体现,这样的价值次序,显示先进的发展理念。贵州只有在先进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才有可能走出一条超乎寻常的发展新路,而不会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实际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贵州用有说服力的实践验证了这一思路与理念。仅去年,贵州就专门发布实施大生态工程包、绿色经济工程包项目332个、总投资2534亿元,全年与大生态相关的产业投资超1100亿元,增长50%以上,全省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节能环保型的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共同繁荣,是我们民族既有的生态文明理念,也是一种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生存智慧。在今天的贵州,古老的生态智慧与“两山论”的生态文明新理念融会贯通,助力贵州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新道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正确价值取向。历史上,欧美一些老牌工业国家大多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线,对世界环境的破坏和恶劣影响至今仍未消除。我国人口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必须避开发展陷阱,不能走欧美老路。
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贵州生态发展新路,是对“两山论”的活学活用,也用可见可感的新成果,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与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