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净化门户网! 会员服务| 无图版| 手机版|
您好,欢迎! 隐身 | 商务中心 | 资金0 | 积分0 | 退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政新闻 » 正文

工商假打,阿里打假 谁是受害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1-31  浏览次数:686
核心提示:短短5天时间里,阿里打假就很快演变成国家工商总局的假打,阿里巴巴股票暴跌了15%,谁是真正的受害者?是阿里巴巴公司吗?阿里股
 短短5天时间里,阿里“打假”就很快演变成国家工商总局的“假打”,阿里巴巴股票暴跌了15%,谁是真正的受害者?是阿里巴巴公司吗?

阿里股票暴跌  谁最心痛?

原本轰轰烈烈的一场“打假”行动,最后又不免沦为一次“假打”式作秀。1月30日,工商总局领导的手和阿里掌门人的手没有任何意料地紧紧握在了一起,又一曲“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狗血剧情。1月26日到30日的5天里,阿里股票暴跌了15%,那些可都是阿里高管、大股东和持股员工白花花的美元啊?

谁最心痛?除了股价暴跌之外,在阿里的“打假”和工商的“假打”瞬息万变的剧情之间,偷偷乐着赚钱的是阿里及其大股东,受损的是公权,看客和子民们呢?付出了眼球,收获的却是无情的嘲讽。

短短5天时间里,阿里“打假”就很快演变成国家工商总局的“假打”,阿里巴巴股票暴跌了15%,谁是真正的受害者?是阿里巴巴公司吗?且让我们回溯一下这一曲“捉放曹”剧情的关键情节。

第二幕:工商为什么要“假打”

此次,阿里和国家工商总局斗法,有人称之为谱写了“官民关系的新篇章”,这样煽情的标题简直让人无法下咽。此次一部分外国投资者欲在美国市场起诉阿里巴巴,其证据就是国家工商总局1月28日在其官方网站上披露的《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早在半年多前的7月16日,在阿里即将赴美上市的关键时刻,作为国家工商部门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就对淘宝网站中存在的诸如假货和管理不善问题,提出了极其严厉的批评,并要求马上改正,但为何这份“白皮书”却在阿里上市四个多月后,才作为这次双方假货风波争执中的“杀手锏”证明材料拿出来?

换言之,淘宝网上交易中早已存在的假货问题,官民都是了然于胸。从普通消费者到执法机构,无非是两种流行看法左右:对于消费者而言,淘宝中的一些“非正品”非常便宜,有比较好的“性价比”;对于执法机构而言,淘宝上的假货和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仿冒货一样,都是尾大不掉的中国市场阶段性特色,难以彻底根除。

流行心态可以理解,无法理解的却是阿里和工商之间的微妙关系。作为阿里堂堂一家代表“国家形象”的、市值最高的国内互联网公司,对于行政部门的执法处理却非要初始以一个“店小二”对阵其中的一名主要执法者(刘红亮司长)的方式出现,这本是市井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的闹剧情节;后又以投诉这位司长发起不断掀起新高潮的“舆论战术”。

如果诚如“白皮书”中所批评阿里的那样:“法律面前没有特殊的市场主体”,那么阿里的高调和傲慢底气来自于何处?难道这种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殊的市场主体”的“特殊性”是天生的吗?

最可笑的是工商部门的出尔反尔。从1月28日上午,工商总局官网刊发《白皮书》全文,到当天晚上悄悄撤掉(保留了链接地址),再到第二天“完全消失”,这样的“假打”与其说是为了保护阿里免受美国律师的起诉(如果这份白皮书被认定为官方的执法证明,那么阿里高管就是知法犯法,势必将受到美国一部分投资者以“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集体诉讼,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但实质上却再一次确认和巩固了阿里的“特殊市场主体地位”,公权又玩了一次“自渎”!

第一幕:阿里为什么要“打假”?

在这一次阿里和工商的斗法闹剧中,最具悲喜剧色彩的是阿里在1月28日下午两点正式宣布投诉国家工商总局刘红亮司长之后,紧接着公司掌门人马云出面“即时成立由300人组成‘打假特战营’”,并向全社会招募“打假特战”突击队队员。

这样的一幕“人民战争”场景是不是太多熟悉?从“游击队”到“突击队”,这场“全民战争”能解决一家商业企业的内部问题吗?

(阿里股价5天里暴跌15%,谁最心痛?)

有人替阿里算了一笔账,其实阿里完全有更省钱和有效的打假方法,比如成立一个专门负责打假的呼叫中心(Call Center),招募200个小姑娘,每年的成本不到2000万元人民币,基本上就能将所有的假货问题曝光和解决,这点破费对于一家市值几千亿美元的上市公司来说,几乎是九牛一毛。

阿里打假,不外乎两个目标:一是形势所迫,如此这般才能向工商总局、舆论和美国证监会今后提供更多的“打假证据”;另一方面,阿里股票自1月26日和工商总局“斗法”以来已经暴跌15%,如何去除这一负面消息对于阿里带来的长远影响,才是阿里高管2015年最大的“隐痛”。

阿里股票暴跌见底了吗?笔者并不乐观。相信每一个人都为形势所迫,2015年必定是中国的“打假之年”,从“假老虎”到“纸老虎”,很难脱逃。

阿里股票暴跌、盈利增长大幅下滑(最新的一个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了28%)、打假风波和美国一部分投资者发起的集体诉讼,还只是阿里一系列危机的刚刚开始。有人算过一笔账,2014年谷歌收入将近是阿里的6倍(谷歌648亿美元,阿里114亿美元),可阿里在去年双十一时的市值居然超过了3000亿美元,几乎快接近谷歌的市值(3600亿美元左右),同为电商,亚马逊2014年的平台部分收入超过300亿美元,是阿里的三倍,可市值只有阿里的一半(亚马逊的最新市值在1600亿美元左右)。如果按照这几家大公司正常的PSG(经过增长率调整的市值销售收入比)和PE(市盈率)计算,阿里的正常市值应该不会超过1000亿美元(最新市值为2200亿美元),换言之,阿里还有挤掉一半泡沫市值的空间。

从1月26日就淘宝平台上的假货问题爆发的“打假”和“假打”风波,阿里的市值已经跌破300多亿美元,有人戏称,这相当于一个京东已经灰飞烟灭(京东最新市值为339亿美元)。相信类似这场“打假”和“假打”闹剧还会再次一幕幕地经典出现,那么,除了阿里巴巴之外,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一个劣币横行的市场上,规则被践踏,普通消费者权益被漠视,后者才是最大的受损害群体,相信2015年阿里、政府监管者、用户和美国投资者之间的精彩博弈大戏还在后面。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环保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06642号-1 |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