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娄峰做报告(图片来源:中国网宗超)
中国网财经4月28日讯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协办的《经济蓝皮书春季号:2017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发布会今日在京举行。
2017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第二年,是否会延续2016年的经济减速趋势与金融状况波动态势对于“十三五”规划能否顺利完成至关重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下,如何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协调与平衡显得更加复杂与重要。金融风险作为诱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构成,能否通过量化分析与预测实现对其的有效防范,是在稳增长过程中防范风险的必要条件。金融状况的好坏可表明金融风险发生概率的高低,金融状况的趋势变化可反映金融风险的生成演化方向与程度。
为此,蓝皮书从金融状况入手,通过提取FCI评析中国金融状况的历史变化趋势,甄别其主要波动来源,同时识别其对产出缺口、货币政策以及通货膨胀方面的预测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向前滚动预测,为2017年的稳增长与防风险提供更为全面的现实操作依据。研究结论显示:
首先,与以往提取或合成中国FCI的指标体系不同,蓝皮书合成Goodhart和Hofmann(2001)最初的指标体系设计思路,并充分考虑金融状况波动来源与中国金融状况波动的国别差异,最终将中国金融状况波动来源划分为货币政策冲击、外部冲击、内部冲击三个层面,并在货币政策冲击层面选取了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变量的典型代表,在外部冲击层面充分考虑了汇率、外汇储备、大宗商品价格等重要变量,在内部冲击层面重点从资产价格、信贷产出比与社会融资规模等方面进行筛选。
其次,蓝皮书合成的FCI显示,样本期内涉及了3轮金融景气周期循环,在每轮循环下均有多个金融小周期,其中2007年5月到2011年5月是一次完整的金融景气周期循环,且中国目前正处于第3轮金融景气周期循环的缓慢复苏区间,与金融小周期的迅速回升区间,有利于市场信心的恢复与提振。
第三,因子载荷的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与房地产市场有关变量对FCI具有显著的相对重要性,且FCI同时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显著影响,即中国金融状况波动主要源自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内部冲击下的房地产市场波动与外部冲击下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应注意维持货币政策利率调整的稳定性与连续性,避免因去库存与降杠杆造成房地产市场的大幅波动,同时注意对外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的对冲。
第四,中国金融状况先行于产出缺口4期,2016年底FCI的回暖态势则表明在2017年中国实现经济平稳增长是大概率事件;中国金融状况先行于短期利率6期,表明中国有可能在2017年进行加息操作,但与M2无显著领先滞后关系,表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在金融状况调控方面的无效性,应当注重对相应传导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同时,中国金融状况具有较强的未来通货膨胀压力变化预测能力,说明蓝皮书提取的FCI稳健性较高,有效性良好,且滚动相关系数表明在FCI波动较大时二者相关性随之较高,表明此时FCI对CPI的预测能力更强。
最后,对FCI的滚动向前预测结果表明,2017年中国将步入金融小周期的下行区间,但下行幅度有限,需要防范局部、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但FCI周期成分显示2017年中国金融状况仍处在第3轮金融景气周期循环的上行区间,即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较低,因此,2017年在实现稳增长是大概率事件的基础上,要注重监控局部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演化渠道,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