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尿超4次男性必学:1个简单方法,2分钟掌握!
改革前夕,国际经济金融环境错综复杂。美国经济复苏态势明显,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年内加息。美元持续走强态势下,欧元与日元表现疲弱。新兴经济体货币面临贬值压力,大宗商品生产国货币同样承受下行冲击。国际资本流动剧烈波动,为全球汇率体系带来新的考验。
我国货物贸易顺差规模依然庞大,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相对全球多种货币表现强劲。这种态势与市场预期产生明显偏离。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1.6%,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1.3%。
中间价基准地位的重塑
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承担基准汇率职能。这一机制在引导市场预期、维护汇率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改革前一段时期,中间价与市场汇率偏离幅度扩大。这种偏离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削弱了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权威性受到质疑,亟需通过机制完善加以修正。
为防范失衡过度积累,央行决定增强中间价市场化程度。2015年8月11日起,做市商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提供报价时,需参考上日收盘汇率。同时综合考虑外汇供求状况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这一调整使中间价报价更贴近市场实际。
央行在2015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阐述改革意图。机制层面强化市场供求对汇率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提升中间价市场化水平。操作层面顺应市场力量,推动人民币汇率向合理均衡水平回归。中间价与市场汇率偏离得到有效校正,基准作用显著增强。
改革重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底层逻辑。汇率定价模式从"刚性锚定"转向"弹性定价、市场定价"。市场化改革持续释放制度红利,为后续深化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市场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8·11汇改"实施以来,央行持续完善浮动汇率制度框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稳步提升,弹性特征日益明显。
十年来人民币汇率呈现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格局。汇率弹性显著增加,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得到更好发挥。监管部门不断丰富汇市调控工具,有效遏制汇率超调风险。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对抵御外部冲击、维护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运行区间为7.1688元至7.1891元。57个交易日中,28个交易日升值,29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升值幅度达0.26%,最大单日贬值幅度为0.08%。人民币对国际主要货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特征明显。
汇改后人民币摆脱单边升贬值预期束缚。汇率弹性增强避免了超调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提升,调整更贴近真实市场需求。能够及时反映国内经济基本面变化,受美元和外部因素影响减弱。截至8月8日,今年以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分别升值1.59%和2.02%。
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全球汇市剧烈波动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韧性超出市场普遍预期。在对美元小幅升值同时,CFETS等三大一篮子人民币汇率指数保持基本稳定。国内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为人民币汇率提供重要内在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