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净化门户网! 会员服务| 无图版| 手机版|
您好,欢迎! 隐身 | 商务中心 | 资金0 | 积分0 | 退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政新闻 » 正文

“重症天团”专家离开武汉 心中依旧有牵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4-29  来源:央视网  浏览次数:596
核心提示:  在武汉期间,重症医学专家童朝晖、邱海波、杜斌被称为重症天团。穿上战袍,他们是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勇士;脱掉盔甲,他们就

  在武汉期间,重症医学专家童朝晖、邱海波、杜斌被称为“重症天团”。穿上战袍,他们是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勇士;脱掉盔甲,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一员。离开奋战了100多天的武汉,他们心中还依旧有着牵挂,对这座英雄的城市也有不少心里话想说。

  作为重症医学科的专家,杜斌一直都说自己要留到最后再撤离。早在1月18日就抵达武汉的杜斌,每天的重要工作就是轮流巡查所有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还有10名患者新冠肺炎已治愈,正在进行并发症基础疾病治疗,患者中还包括三名医护工作者。对于杜斌来说,他们既是患者也是同袍,这次既是查房也是告别。

  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 杜斌:其实当你每天去接触这些病人的时候,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有的时候,我自己觉得会有一些说不清楚的改变。开始不单纯是牵挂病人的病情本身,还要去想的更多一点,比如他以后会怎么办?他的家人会怎么样?

  大家撤离并不意味着我们所有医疗任务的结束,治疗的无论是病人的基础病还是并发症,这样的任务就落在了本地医护人员的肩上,就由他们来承担。好在病人的绝对数已经很小了,本地的医疗资源足以应对医疗工作中带来的这种压力、负担,所以这方面应该说确实是可以告一段落了。

  4月初,邱海波的照片在网上“火”了。媒体将他2月20日和3月30日拍摄的两张照片放到了一起,称“抗疫专家一月白头”。虽然他一再跟记者解释“没那么夸张”,只是曝光度的问题,但明显消瘦的脸颊也足以说明抗疫的辛苦。

  近百天的奋战,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邱海波提出全国驰援、增加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创建方舱医院、俯卧位通气治疗等应对策略。分别之时,除了为武汉留下的重症救治的经验,他还留下了他与这座城市的约定。

  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 邱海波:这段时间都是以工作为主,挺希望下一次再来武汉,跟我们这些武汉的同道们,大家一起聚一聚。因为这次大家天天都在工作,天天都在看病人。我觉得这次武汉的付出太大了,换来我们今天这样整体疫情的控制,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我相信我们还会来武汉,还可以跟我们的同道一起去聊一起经历过的日子。

  其实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掌声,给更多的鼓励,给他们更多的安慰,因为他们挺让我觉得骄傲的。

  同样是第一批抵达武汉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童朝晖是湖北黄冈人,在武汉奋战了3个多月,他多次前往黄冈指导救治,却始终没能回家看看。如今又要转战黑龙江了,亲人的团圆变成了仅仅只有十分钟的视频通话。

  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 童朝晖:我妈本来不怎么会玩微信,她最近也弄了微信,今天是第一次视频。我说你看看就行了,也没啥变化,她说,你现在怎么穿个半截袖啊?我说武汉很热。她说你到了那儿呢,就要把衣服放到外头,然后下车就加上,我说我都五十多岁了,你还跟叮嘱小孩儿似的。

  26日,童朝晖已奔赴新的战场。与对家乡和武汉的不舍一同打进行囊的,还有一份份来自抗击新冠病毒生死一线的“中国智慧”。

  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 童朝晖:我们最后要离开了也是舍不得他们。不管是一起工作的同事们,各个医院的医护人员,还是我们武汉的这些老百姓,我觉得还是应该感谢他们。我们积累的一些成熟的东西,我觉得应该把它拿出来,到哈尔滨分享给大家,让大家能够按照一个比较合理的、科学的原则来救治患者,能救治更多的患者。

 
关键词: www.zgjhmhw.cn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环保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06642号-1 |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