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媒体报道,中国将要求国内炼油商储存原油并向政府上报库存,这是中国领导人增加本国能源储备的最新举措。
根据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的上述最新规定,所有以原油为原料生产各类石油产品的原油加工企业,均应储存不低于15天设计日均加工量的原油。国际原油价格超过130美元/桶时,可适当降低库存量,但不得低于10天设计日均加工量。

中国是原油进口大国,官员们急于利用最近油价低迷的机会颁布新政、出台新举措来支持供应。行业分析师称,中国原油进口量去年增加了9.5%,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商业和战略储备补充提振了需求。
厦门大学(Xiamen University)中国能源政策专家林伯强表示,政府不想错过低油价的机会。政府可能是觉得在给企业帮忙,现在是储备石油的好机会。
国际油价暴跌、俄罗斯卢布崩盘,从一开始起,各种阴谋论、阳谋论就满天飞。沙特阿拉伯作为全球主要产油国,无疑是关键玩家之一,也是众多猜测的焦点。
国际油价刷新五年低位之后,终于在12月17日、18日几度回升,虽然离俄罗斯、伊朗等产油国油价回升的愿望有较大距离,但仍让他们暂时松了一口气。
去年12月22日,沙特石油与资源部部长阿里?纳伊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油价的下跌是暂时的。不管每桶是20美元,40美元,50美元还是60美元,都没什么相干。
油价可能不会再回到每桶100美元了,虽然这曾是沙特所青睐的价格水平。不过,他还表示,“沙特的产油成本最多在4至5美元/桶。”

看得出来,沙特在关键时候曝光“石油成本最多在4至5美元/桶”的惊天内幕,意味深长。不过,纳伊米显然还留了一手。
坊间更有一种说法,沙特石油开采成本每桶只需2至3美元/桶。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只能说明沙特的石油开采成本低得离奇,相信是任何一个产油国都望尘莫及的。
问题是,沙特此时透露这件事的目的什么?答案也许好找。沙特是希望通过释放产能,压低油价,来打击其竞争对手。毕竟沙特的经济实力相对雄厚,2013年的财政盈余多达549亿美元,能够忍受长时间低油价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