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由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工程办公室主办的“食品安全透明共治淮安模式研讨会”在江苏省淮安市举办。中国商业联合会原党组书记张志刚、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秘书长薛宝生、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罗更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原机关党委书记张耀华以及来自中国法学会、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等机构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媒体及企业的相关人士,以正在实施的“淮安模式”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如何真正实现社会共治,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淮安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吉子俊,市政府副秘书长王立华,淮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邱金义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温栎群主持。
研讨会上,邱金义代表淮安市食药监局介绍了食品安全透明共治淮安模式的基本情况和初步成效,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工程办公室汇报了关于中国食品安全指数(CFSI)模型研制的初步成果。期间,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媒体及企业的相关人士,对淮安市食品生产、流通、餐饮企业和食品安全信息化透明监管模式进行了调研和考察。考察过程中,“透明、公开、省心、放心”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和基层食药监管人员提及最多的词。
通过研讨、座谈和考察,一个针对性强、实践性强、有效性强的信息化“食品安全透明共治淮安模式”具体真实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淮安模式”强化监管力度
延伸至产业链的“毛细血管”
淮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邱金义说,尽管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稳中向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还存在主体责任压实难、监管触角延伸难、社会共治参与难、信用评价分级难、食安状况评估难等诸多难题。“破解这些食品安全监管难题,需要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等方面下功夫、找办法。”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我国目前获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有1100多万家,而在编的食药监管人员只有12万人。在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生产、流通、餐饮三个环节中,呈现体量最大、环节最多、业态最杂、职能交叉最突出的特点,也是食品安全风险易发、高发、多发的领域。如何真正使食品安全监管落地落实,让广大群众吃到放心食品和安全餐饮,成为淮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年来积极探索的主要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