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净化门户网! 会员服务| 无图版| 手机版|
您好,欢迎! 隐身 | 商务中心 | 资金0 | 积分0 | 退出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报告 » 正文

疲秦之计成就关中百万良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2-04  浏览次数:654
核心提示: 郑国渠位于今天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即今王桥镇的船头村西。按照《史记》记载,郑国渠流经今天陕西省的泾阳、三
  郑国渠位于今天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即今王桥镇的船头村西。按照《史记》记载,郑国渠流经今天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等县,绵延124公里,灌田110万亩。然而,有趣的是,与都江堰等古代水利工程一开始就出于改善水利环境不同的是,郑国渠的修建,初衷并非为了改善关中农田耕种缺水环境,而是韩国自视甚妙的“疲秦之计”。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百万良田得到了有效灌溉,客观上反倒为强秦的形成立下汗马功劳。

  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开始在秦国推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如同所有农业社会的改良,商鞅变法的根本还是在于激励百姓开荒种田,以此促进粮食产量增长,从而为人口增加和国力强盛积蓄更多物质基础。

  商鞅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秦国虽坐拥关中平原大片土地,但缺水一直是关中农田收成的最大瓶颈。正当秦国苦于改变关中农业耕种缺水而不得法时,韩国却主动献上一条妙计,即修建一条大型水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浇灌关中良田万顷。

  战事连绵的战国时代,韩国一直饱受秦国“侵略”。 自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46年,韩国先后受到秦国较大进攻19次。而从公元前265年起,秦国每年都从韩国夺取大片土地。韩国几乎成为秦国的一个“土地银行”,只要秦国愿意,随时可以挥兵自取,韩国除了一退再退外束手无策。

  虽然后来韩国又先后同魏国、赵国联手,可惜依然未能改变节节败退的局面。山穷水尽之际,韩桓惠王集思广益,从“智囊”那里得到一条妙计,即“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

  韩国的这盘棋确实下得很大,也很有远见,看起来很有诱惑力。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当时没有今天这样专业化的军队,各国均实行半军半农制,打仗时上阵是军人,放下武器又是农民。按照韩国的设想,只要秦国集中大批人力兴修庞大的水利工程,这仗大概一年半载是打不起来的。虽不是一本万利消除韩国的亡国危险,但至少眼下能延缓一阵。

  尽管韩国初衷并非真就为了改善关中大片农田灌溉环境,秦国之所以肯接受建议,其实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尤其是吕不韦。韩国派出水利专家郑国来游说秦国,拜见秦王嬴政。不过那时嬴政年仅13岁,而掌握实权的则是垂帘幕后的吕不韦。商人出身的吕不韦急于干出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方面显示自己的卓越才干,二来也好借此收服人心,巩固政治地位。

  历史真相如此滑稽。当两个各自打着小算盘的国家,为了一个所谓的共同目标心怀鬼胎地走到一起,最后居然还真就把事情办成了。这并不是秦国运气好得烫手,而应归功于一位关键人物——韩国水利专家郑国。

  秦国人接受了郑国的建议,身负“疲秦之计”重任的郑国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不过,值得肯定的是,郑国并没有因为这是一条“超视距”的计谋,而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故意偷工减料,敷衍从事,想尽千方百计去折腾拖垮秦国,反倒处处精心处置,许多设计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

  当时的关中地区四面有天险扼守,黄河在此折向东去。南、北、西面分别有秦岭、岐山、陇山等天然屏障。泾河与渭河经常泛滥,给关中带来大量肥沃的淤泥。土地虽好,但由于关中平原雨量并不丰沛,干旱时有发生,上好的土地得不到充分开发。

  由郑国设计的灌水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郑国渠充分利用了平原西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在今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渠。郑国渠依山势而建,犹如一条游走于关中的巨龙。为保证灌溉用水源,郑国渠采用独特的“横绝”技术,通过拦堵沿途的清峪河、蚀峪河等河,让河水流入郑国渠。

  根据历史研究,当时修建郑国渠的人多达10万人。单从劳力数量来看,这个“疲秦之计”确实牵制了秦国许多人力,也消耗了秦国的大量财力物力。遗憾的是,早被秦国打得魂飞魄散的韩国,只是坐等秦国的这种所谓内耗。然而,这对郑国来讲却并非一个好消息,因为在修渠的过程中,秦王逐渐成长并亲政,当年虽无王者之名却可号令天下的吕不韦江河日下,退出了实权派。

  公元前237年,眼看郑国渠就要完工,韩国的“疲秦之计”却被秦国的达官显贵们“识破”。到底是真的“识破”,还是与吕不韦权力斗争的结果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郑国的好日子快到头了,弄不好性命不保。

  应该感谢那个时代。虽然社会思想封建,生产力落后,但对名人志士的高度重视却是各国一致的政见。郑国的精心设计和勤劳苦干,最终“救”了自己一把。他对秦王说,杀不杀自己无所谓,关键是这个工程马上就要完工了,这也是重农时代的国君不得不考虑的一大因素。

  公元前236年,历经10年,郑国渠终于完工。虽然修筑水渠客观上对秦国的军力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很快韩国便发现,这种计策实际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从此,秦国北方有了郑国渠,南面有了都江堰,大批农田得到了有效灌溉,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据史学家估计,郑国渠灌溉的百万亩良田,足以供应秦国60万大军的军粮。正因如此,郑国渠完工后仅6年,秦国便挥师韩国,掀开了统一六国的新篇章。更重要的是,因为郑国渠的修建,关中成了秦国乃至后来各朝代的重要粮食产区。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2012-2013 成都智能环保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06642号-1 | 流量统计: